《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歷史-自編摘要》

(原是我給Animal Think Tank寫的分析報告,這是最前面intro的部分。因為面向缺乏動物保護發展觀的簡體中文世界,我換用簡體中文。)

更新:對中國語境下的說明

認為中國社會經濟基礎不夠所以辦不到動物保護的,我可以很明確指出,很多經濟並不發達的國家,如馬拉維、毛里求斯、納米比亞、南非、坦桑尼亞等均出台了動物福利或動物保護法,埃及還將人性化地對待動物寫入憲法。承認動物權利的司法判例目前也很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所謂經濟基礎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國動物保護狀況。 認為動保是顏色革命、抵抗動保是抵抗西方文化殖民勢力的,我也可以很明確說,華夏文明曾經有更先進於世界的生命觀念。後殖民和政治抵抗也不是你通過反過來虐殺動物實現的,況且這種發生在此地的反生命行為才是真的意識形態滑坡大乳化。 認為這是底層和動物之間的矛盾的,可能回溯到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動物保護運動中階級歧視的反彈,動物保護中有那樣尖銳的階級區隔乃至歧視是大錯特錯的。而且,對動物的憐憫和愛並不只是資產階級的情感,也並不意味著反過來與對人的殘忍。說窮人就沒有同情心是classist的污名。而且如果說動物和工人同樣受到剝削,同是被那些以家長作風為榮的人所剝削,通過指出同樣的壓迫邏輯,人和動物的相連,工人也可以認同動物的脆弱性,把動物當作是亟需保護的階級。這是因為 它們無法為自己說話,在一些人的暴政面前沒有能力自衛反抗。就階級政治而言,動物和人的命運也本來應該是交織在一起的。

19 - 20 世纪中期

早期动物保护侧重于文明人眼中的温情。个人的情感反应是主要考量,运动者的目标与其说是减少动物的痛苦,不如说是禁止那些可能冲击路人和当地居民情感的残酷场面。(例如,虔诚的宗教惩恶会(1802年)认为,斗牛会刺激人们对可疑的感官享受的欲望,从而腐蚀人们的心灵)。因此,像《马丁法》这样的立法只惩罚在公共场合虐待家畜的行为。这种说法往往与启蒙运动的说法并行不悖,启蒙运动表明人们相信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功利主义关注。 早起还有比较显著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人们专注于优化动物经济:更健康的动物为人类服务的时间更长,提供的食物质量更高。在提高公共道德的同时,农业蓬勃发展,动物保护也能促进这种功利化的公共繁荣。但是,这也为他们歧视性地区别对待动物(将动物分为有用动物和有害动物)提供了理由。他们将它们划分为 "有用 "或 "有害",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因而不容置疑。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反对虐待动物的主张也有意以人为本。在这一阶段,动物保护更像是一种教育学,旨在锤炼野蛮人,防止犯罪。当时的人认为,对动物的残暴对待必然会导致对人类的残暴对待,表现为因果报应或暴力的社会感染。残忍的场面加上愤怒、不耐烦、愚蠢或纯粹邪恶的表情,被认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健康的(目前我们这里反对虐猫的立法呼吁也还是在这个层面)。由此出现了改善动物福利的进化论。它强调人类情感的进步和礼制的进化。例如,有如用“文明化进程”一词表明了一种大趋势,即某些曾经可以接受的行为逐渐应该被视为不恰当、令人震惊甚至恶心的行为。 这种进步论之下,在这一时期,nationalism其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第一批动物保护积极分子所经历和表现出的情绪,将 "他们"(野蛮人对待动物的方式)和 "我们"(正义之士对待动物的方式)明确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与对美德的赞美联系在一起,美德是动物保护者引以为豪的民族特色,他们要以此净化、启蒙他者,使其远离野蛮可耻的行径。从这个角度看,虐待动物有时象征着不忠实和值得异族效仿的革命精神。此外,一些活动家的叙事里,高尚的人类应该避免体现野蛮残暴行为的动物性,并将虐待动物归因于地位低下的底层人、有色人种和动物物种之间的相似性。这个是需要审慎反思的。但哪怕到我们社会当下也不难发现动物保护的另一种阶级色彩,一棒子打到“底男”(事实上前阵子爆出来的虐猫者证实是家境优渥的银行高管的儿子)。历史上来说,动保和阶级歧视的关系也表明启蒙运动对区分社会经济阶层的明显影响,那时候动物福利运动背后最强大的动机之一的确是上层社会成员对暴力和野蛮的日益反感。而当下,一些人之所以反感动物权利叙事,并认为动物权利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世界的专属项目,可能就因为他们错置了这种颐指气使的表述和阶级歧视的内涵。明明动物保护应该是全人类的事。 早期的动物权利叙事大多建立在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矛盾理解之上,其中一些群体被抹黑为 "没有信仰、无法无天的野蛮人"、"畜生",导致他们与动物性的某些特征联系在一起。但发展到当下,我觉得人的动物性不应该是一种抹黑,人和动物的正向联系,正面情感的表达人的动物性,或者说我们的同一性,才能有利于长期的动保。 总之当时,这些污名化底层、弱势群体的观点后来遭到了一些强烈反弹。在这方面,尤其社会主义左派给予了有力的打击。然而,这些左派人士表明了革命左派成员对动物保护所持的不同态度,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态度。在一些革命者看来,担心动物是不配社会主义先锋派的,因为 "对动物的怜悯和动物恋[是]资产阶级的情感,与对人的残忍相伴而生"。然而,我们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家畜和工人同样受到剥削,而且是被那些以自己的同情心和保护性家长作风为荣的人所剥削。通过指出同样的压迫逻辑,人和动物的相连,工人也可以认同动物的脆弱性,并进一步指出,动物是亟需保护的“阶级”。这是因为 "它们无法自卫,没有攻击的机智,也没有反抗的德性"。这样,动物和人类的命运在话语中交织在一起。 在动物保护史上,普世怜悯与同情的叙事是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共和左派的支持者也加入了这一叙事,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情感寄托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情感寄托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时至今日,它仍是大多数积极分子致力于动物保护的基础。对动物表现出的怜悯正是这种进化的呼唤。因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动保与先进道德的思想紧密相连,因为当时的动物福利运动者是道德企业家,他们主张和倡导更高水平的道德,强调促进自我控制和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随着植物学和动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新自然主义叙事的某些部分也在运动中得到了结合。十九世纪的动物学家一方面以动物资源优化开发的保障者自居,另一方面也是最早对某些形式的过度开发表示担忧的人之一,因为他们注意到一些物种的灭绝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家基本上是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考虑野生动物的,因此有些人将动物视为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也可能支持以动物实验等研究自然,这与动物福利相矛盾,后来引起了争议。(比如美国的The Draize Test campaign and following worldwide bans on cosmetics testing on animals)不过,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自然科学家对动物保护事业的支持性质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参与野生动物物种保护运动的自然科学家逐渐与前人的某些立场拉开了距离。他们摒弃了那种“自然科学家的职责是参与捕捉和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希望保护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威胁的自然生态平衡

20 世纪中叶以后

20世纪,继种族、性别和性向等民权运动之后,权利和解放的叙事开始推动这一运动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股新生力量。特别是从 1975 年开始,由于不仅有哲学家的参与,而且还有一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使用左翼抗议团体制定的策略,动物保护运动得以以捍卫基本权利的姿态出现,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特别进步和反思性的活动。以承认痛苦(torture)为中心,动物与人类的二分法受到了质疑。物种主义一词的提出是为了论证允许剥削动物的歧视类似于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这强调了亲缘感的共鸣,强化了对动物受害者的认同,对强者对弱者的各种虐待的反感可能是他们的主要动机。 根据历史上奴隶们的关系斗争,人们提出了工业奴役的概念,以说明最近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化对牲畜的影响。在揭露调查中的暴行时,运动者希望通过提及犯罪的字眼来使對動物的暴力司法化:揭露隐藏的罪行,揭开罪犯的面具,揭露那些自以为可以逍遥法外的骗子,揭露动物在工业化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化导致的过度开发中的受害者身份。显然此时人们开始从多方面反思 "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物实验这一具体问题上,科学/医学话语的反叙事并没有采取反科学的立场。更常见的情况是,活动家们利用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些做法是多么 "不必要 "和 "残忍",并提出替代解决方案。 废奴主义方法也以权利概念为基础。它呼吁通过废除非人类动物的财产地位和采用素食主义,彻底停止对非人类动物的“使用”。这种方法与人道生产和福利改革等主流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更根本的是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废奴主义者反对非人类动物的财产地位,坚持非暴力,这与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道德义务保持了独特的一致性。它严厉地指出,剥削动物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动物福利和人道待遇的概念,从而继续剥削动物。简而言之,废奴主义的叙事要求 "道德一致性",这与其他非人类动物派别所特有的反生产性和道德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废除奴隶制运动作为非人类动物权利领域中一个有效且连贯的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至于在道德上保持一致,事实是,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动物福利组织才会把动物伦理运动的承诺作为动物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宗教也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作用。然而,不同的信仰、教会和社区对运动的解释各不相同。我的报告只简要介绍了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认为,献祭动物表明拒绝接受上帝的恩典,对耶稣缺乏信心。通过诠释学的方法,研究表明,在《圣经》中,耶稣并没有献祭动物,"耶稣是个素食者"(PETA 多年来一直宣称的口号)。最优秀的基督徒可以从他们的节制和自律中辨别出来,他们相信个人决心的力量,相信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可能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人与动物的任何交往都是超越社会标准、追求道德和信仰的机会。在佛教中,动物的地位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伦理教义规范着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其中一条教义禁止剥夺任何生物的生命。正确生活的教义教导佛教徒避免从事任何与杀害动物有关的工作。持这种解释的佛教徒通常遵循乳素食主义。这意味着他们食用乳制品,但不食用鸡蛋、家禽、鱼和肉。此外,佛教还要求人们善待动物。根据原则,佛教徒不应该伤害动物,并对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表现出仁爱之心。 ——

立法战略建议:

也许真的要战略性地借用一些“人类中心”的进步叙事先推动动物保护立法,不能直接在立法现实上跃进到去人类中心,太强的解构力反而可能阻碍立法。 1.解释某些类型动物对人类的用处,比如对于生态和农业。许多早期运动优先保护某些物种,以用于农业或获得其他经济利益。但也要慎重反思,因为这可能导致战略性剥削和物种歧视。2.着重情感来劝导行为的改变,倡导者要并入慈善行为,在施惠者和受益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系统。3.重视教育。如有可能,将一些计划与学校和青年社区联系起来。4.留下精神遗产,使每一场关于动物保护的线上or线下活动的影响得以延续和传播(如年度活动、后续项目、物质跟进等)。5.通过暗访视频、线上潜入等形式获得一手证据,传播调查情况,为立法铺垫。6.联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的人士,向社会提供替代解决方案。对比古今中外动物保护(不仅仅是同发达国家)呼吁社会进步,将人类的追求(善、文明、美)与残忍的行为(如虐待动物、动物实验等)区分开来。7.此外,动物保护要审慎对待运动中的阶级歧视色彩,虐待动物的不一定都是所谓“未受教育、未经开化的底层人”,保护动物的也不一定都是“同情心泛滥的中上层人”。并且,不要在尤其动保运动中以动物来侮辱人(例如“虐猫的人是畜生”等),这样会把人和动物做负面连接,试着创造更多人与动物相通同一的叙事。 —— 參考主要運動: Early lobbying for animal welfare legislation and convention:
  • An Act against plowing by the tayle, and pulling the wool off living sheep (Ireland)Martin’s Act and RSPCA(UK)
  •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France)

Significant campaigns in the movement:

  • Anti-vivisectionist campaigns & the statue of terrier (UK)
  • The campaign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S)
  • The Draize Test campaign and following worldwide bans on cosmetics testing on animals (US)
  • Great American MeatOut led by Farm Animal Rights Movement (US)
  • The badger cull protests (UK)
  • Fur Free Friday Protest (US)
  • PETA 'I'd Rather Go Naked' anti-fur campaign (US)
  • PETA’s campaign against General Motors’s car-crash tests on animals (US)
  • Stop Huntingdon Animal Cruelty movement (UK & US)
  • The ‘Blackfish’ effect – The documentary about killer whales in captivity (US)
  • Protests against Bullfighting (Spain)
  • Anti-sealing campaign (Canada)
  • Hunt sabotage by Hunt Saboteurs Association (UK)